八○年代後,一個很不一樣的金融體系誕生。在放寬管制當道的雷根時代,老派銀行作業模式逐漸被大規模炒作的模式取代,新金融體系的規模遠勝以往。在現行危機爆發前,金融與保險占國民生產毛額達八%,是六○年代的兩倍多。二○○八年初,道瓊成分股包含五檔金融企業,美國國際集團、花旗集團和美國商業銀行都在內。

     金融業變得再也不沈悶,吸引許多菁英投入,讓少數人賺到龐大財富

     構成這個神奇新金融世界的基礎是金融商品證券化的過程。貸款不再只屬於貸方,而是轉賣給別人,再經過他們的切割磨光,個人債務變成新資產。次級房貸、卡債、車貸,全丟進金融體系的果汁機,打出來的就是美味的三A級投資商品。金融魔術師則因督導此過程而得到豐厚犒賞。

     但金融魔術師根本是騙子,不管他們自不自知,而其魔術不過是廉價的障眼法。最氣人的是,證券化的主要賣點是可藉分散風險使金融體系更健全,結果是個謊言。銀行利用證券化的結果是增加、而非減少風險,這個過程使整體經濟更脆弱,無法承受金融動盪。

     事情出錯是遲早的,到頭來果然出錯。貝爾斯登倒了,雷曼兄弟倒了,最糟的是,證券化徹底崩潰。

     再談歐巴馬政府對這波金融危機的做法。

     有關補助購買不良資產計畫的討論多半談到細節和數字,令人吃驚的是該計畫的內容和官員的談話共同表達的遠景。簡言之,政府似乎相信一旦投資人平靜下來,證券化以及金融運作便可恢復到一兩年前的模樣。

     持平而言,官員是在呼籲加強監管。財政部長蓋特納本周四公布強化監管計畫;這些措施如果在不久前提出,一定被視為太過激進。

     但政府眼中看見的,基本上還是一個與兩年前差不多的金融體系,只是多少受到新規定牽制。

     讀者或可猜到,我不認同這個遠景,不認為這個危機只是金融恐慌,我相信它代表整個銀行模式的失敗,也代表一個過度成長且弊多於利的金融行業的失敗。我不認為歐巴馬政府能使證券化起死回生,也不認為該這麼做。

     (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,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。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譯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 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